「你的工作空间」是开放给所有象亲的访谈专栏,如果你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空间与工作心得,直接邮件至:gushi@yinxiang.com,大象会和你取得联系。我们相信好的故事值得分享。
本期象亲:
骏飞,90 后的身、80 后的心,电台记者、编辑一枚,希望过有效率的生活,做有价值的事情。
一起来看看骏飞的工作空间:
媒体记者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几乎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和陌生人见面、交流,然后记录下他们的声音,将其整理成为值得传播的新闻故事。上百期节目做下来,几乎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各个角落,每次路过某地,联想到自己曾经某些日子在这里遇到某个人,很有趣。再将往日的节目调出来听一遍,又能发现很多回忆。
你平时怎么用印象笔记?
我是2012年12月19日注册的印象笔记,这个跨平台软件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我的生活。下面是我的一些使用感受(以下图片基本都是网页版截图,但平时跨平台使用更多)。
(1)强迫写日记
我从 2008 年开始使用电脑写日记,但这个习惯时断时续,坚持得一般。有些年份可以写不少,比如 2009 年写了 120 篇;但是有时候就没能好好写,2012 年我第一年参加工作,只写了 25 篇。
使用印象笔记后,我将账户和 IFTTT (If This Then That) 账户关联了起来,IFTTT 每天早上6点35分(这是我所确定的最早不会醒来的时间)会自动在我的印象笔记里生成一个以当天的日期命名的空白文档。这样一来,有强迫症习惯的我,就会忍不住找时间(几分钟或半小时)将文档填满。即便是当天确实没空,也会先写几个要点,过几天完整地给补上。
注:IFTTT是“if this then that”的缩写。它是印象笔记百宝箱收录应用之一,是一个让你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设置就能将各种互联网服务衔接关联起来的服务。
效果还是显著的:2013 年刚开始这么做,我写了 319 篇日记;2014 年到目前过了 336 天,我写了 336 篇日记。很多文字虽然是流水账,没有文学性可言,但是至少是一个生活的记录。后来,我把自己过去写的日记全都从 Word 中搬家到了印象笔记,偶尔检索一下自己 5 年前的今天在做什么,还挺有意思。
(2)工作流程化
我的工作是在一家电台从事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主要参与一档早间直播新闻栏目的采编。与很多其他的工作不同的是,这份工作的角色很多。
按照节目所划设的版块,有时候,我要承担「硬新闻」编辑,有时候,我又在做「软新闻」编辑,其他时候,我又要变成一个纵览国际时事的「国际新闻」编辑。此外,我还要出门采访,回来制播一档小的「百姓生活故事」录音专题。光是适应这种种角色,已经让刚开始工作的我疲于应对。
后来我在印象笔记中建立了一个 Work 的笔记本组,在笔记本组下面,为我所有的工作角色分别建立了一个笔记本。编辑的内容还好说,每一组稿子只在一天内完成即可。而采访则常常需要花费几天甚至更长时间。
每一期的节目采访,几乎相当于是一个完整的项目,需要前期策划、中期采访、后期制作播出/反馈。于是我的一个选题 A,就会在 Work 笔记本组下的几个笔记本之间流转:
故事线索:
前期阶段,收纳广泛信息来源的笔记本;
Temp:
正在采制的意思,确定题目后开始操作、联系嘉宾、准备资料、写采访提纲、确定采访时间地点等。这个笔记本是个离线笔记本,采访时就可以直接拿着手机出门了)
节目成品:
节目播出后,我将节目上传到这个笔记里,然后将其转入“我的百姓生活故事”笔记本存档。
因为每个笔记中会有和这个节目有关的所有资料(联系人电话、照片、音频、文字),所以将来如果需要回访、或听众需要联系方式,随时查找很方便。
现在,我将自己制作的所有音频节目都存档起来,随时可以调用收听。作为对自己的一种回顾和奖励,在 2013 年双十一,我购买了印象笔记的高级帐户。
(3)让生活更有条理
有了印象笔记后,我几乎成了一个收藏癖。好看的书(笔记本 Book)、好玩的旅游路线(笔记本 Travel)、正确的锻炼方法(笔记本 Exercise)、好听的古典音乐(笔记本 Music)、自己的毕业论文学位证(笔记本 Personal Documents Backup)都会一一存档。
平时别人填一份表,可能需要花1个小时甚至更多,拿着文件到处复印,我只要在印象笔记里打开之前的扫描件打印一份就搞定了。
(4)加强阅读习惯
我不是一个有网瘾的人,也不喜欢每时每刻都埋着头看手机。但现在 很多好的文章的确都只在网络上出现。微信朋友圈中的很多热门文章,长得让人只想尖叫。于是问题来了:如何把长文章「read it later」?
在微信里有一个「我的印象笔记」微信服务账号,只要关注它,将内容发给它。它就会像一个机器人一样,自动将内容转发到你对应的印象笔记账户里。
我的英文水平不算优秀,但是深感阅读英文资料对一个想要具备国际视野的年轻人的重要性。于是常常会浏览一些英文网站,看到一些吸引人的标题,常常“不明觉厉”。可是类似 Atlantic、NYT 的不少文章都很长,类似这样的「read it later」功能在网页端可以借助印象笔记·悦读或印象笔记·剪藏来实现。
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如果觉得很有收获,我会把文章转移到一个名叫「Reading」的共享笔记本中,分享给我的十几个好朋友。我也加入了一些别的朋友的笔记本,大家共享起来,一起发现美好生活。
此外,印象笔记的「扫描摄像头」帮助我更方便地做读书笔记。下面就是拍照后自动调整对比度、白平衡的读书页面。因为拍的是 Kindle,如果拍纸质书应该会更好。(书名是《时间的形状》,不谢)
移动设备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不仅是你我。这两年,我发现其实很多中老年人更有将微信上、网页上的资料存档起来的需求,单位一些年纪稍长的老师常会问我如何把好看的照片、文档存起来,将来退休就按照文章里面的内容去旅游。我会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开一个印象笔记账户,如何将图片一键收藏。他们也会感叹:技术改变生活,哪怕只是手机上一个小小的笔记应用。
象亲问答
象:你通常在工作中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
把复杂的事情想得简单,用系统思维分析工作的大方向;把简单的事情想得复杂,接到一个任务,快速将其拆分为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并尽快将其落实到具体的人(比如,要采访谁)和时间范围内(比如,这个采访要何时敲定)。我的工作几乎全都是单打独斗,自己采访、编辑、录音、制作、播出,有效自我管理才能提高效率。
由于工作中涉及的角色很多,常常需要多任务同时运转。在不同类型的节目(早间新闻、午间访谈、国际新闻栏目)之间切换不同的工作角色(记者、编辑、主持),面对不同的选题和工作内容,一定要将内容分门别类、灵活切换。一次专注于一件事很重要,见缝插针地安排多个任务也是必须的,实现时间上的无缝链接。
工作中效率最高的时候莫过于节目就要开始了,作为编辑/记者,你的稿子/录音还没有完成,抑或是节目正在直播当中,突发新闻发生了,赶快四方求证搜集信息安排插播。印象笔记常常在这种状态切换下帮助我,在极大的压力下,时常能完成意想不到的任务。不过这需要锻炼出很好的心理素质才行,不然如我刚工作时那样,经常是捂着心脏走出直播间。
象:最近在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
上个月采访了制作的一期「寻访老舍故居」的专题类节目,自己还算满意。在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老舍纪念馆保存有老舍先生90年前在英国教书时录制的声音磁带(从黑胶唱片转录过来的),但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堪忧。采访后我使用电台设备将磁带全都转换成了数码格式。虽然花了自己一个周末的时间,但送过去的时候,觉得老舍的声音可以长久地保存下去了,颇感欣慰。
象:推荐3本对你帮助最大的书给大家吧!
(1)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
看了《星际穿越》后就对宇宙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这本书亦庄亦谐,通过诙谐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这个宇宙的最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比我们所能想象到的还要神奇!有时候从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里抬起头、想一想距离自己好几亿光年之外的事情会非常有趣。
(2)《Outliers : The Story of Success》
书的名字颇像一本「成功学」著作,但书中文献非常扎实,故事生动有趣。生活充满因缘际会,有人成功、更多的人平庸,事实上,有很多我们目前的局限并不在于我们自身。获知这些不是让自己自怨自艾,而是可以更加清醒地知道自己进步的空间。中文翻译名叫《异数》。
(3)《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这是一本「冷门」图书,大学时在学校图书馆尘封的暑假中偶尔翻到,随即爱不释手。书是以一位俄国探险家的口吻,讲述其20世纪初在远东地区的真实探险历程。书中的另一位主人公是探险家在森林中遇到的赫哲猎人德苏尔·乌扎拉。森林里的故事不仅关于探险,还有关对自然、生命和友谊的尊重。回想起来,感恩自己能在读书的年纪里遇到这样敬畏生命的书。黑泽明曾依据这本书拍摄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德苏尔·乌扎拉》。
「你的工作空间」是开放给所有象亲的访谈专栏,如果你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工作空间与工作心得,直接邮件至:gushi@yinxiang.com,大象会和你取得联系。我们相信好的故事值得分享。
印象笔记,你的工作空间